纸上谈兵读后感150字

今天给各位分享纸上谈兵读后感150字的知识,其中也会对纸上谈兵读后感受进行解释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别忘了关注本站,现在开始吧!

本文目录一览:

春秋战国一个故事的读后感四百字

《春秋战国》读后感1 伍子胥,原为楚国人,具有高超的才智和策略,他的智慧帮助吴王僚里成为霸主。然而,楚平王的暴政导致他失去了父亲和兄弟,于是他不得不伪装成疯子,流落街头,靠吹箫乞讨度日。后来,他被公子光的谋士被离发现,被引见给公子光,公子光认他为上大夫,悉心培养。

《春秋战国》读后感1 伍子胥,原本是楚国人,本领高强,特别会出谋划策,他的机智,使吴王闾里当上皇帝,成就霸业。

齐晋秦楚吴——春秋五霸,经过相互残杀,逐君杀君,封国吞并,杀戮不断,在前五世纪的时候,齐楚燕韩赵魏秦——这战国七雄并立,各国还是都历经了国王被诛杀或放逐动-乱过程,领土也是扩了又减,削了再增,貌似一片山河破碎风飘絮凋零社会。

纸上谈兵读后感200字

1、《纸上谈兵》读后感1 而秦国这边,首先,派出的领军人物是白起。白起是谁?是秦国的战神,至今毫无败绩!其次,秦军为了完成整个包围圈,除了诱敌部队以外,竟然出动了倾国之力,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上阵,可见秦国下了多大的本钱。据不精确估计,秦国总共出动了近90万的庞大部队。

2、纸上谈兵读后感1 这天,我在《汉字里的故事》这本书里看到了一则成语故事——《纸上谈兵》。 这则成语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,赵国中了秦国的计谋,任用了只会夸夸其谈但脱离实际的赵括。赵括接任后,只会搬用兵书的条文,擅自更改规章号令,令军心十分涣散。结果秦军迅速打败赵军,赵军从此走向衰亡。

3、今天,我仔细阅读了《纸上谈兵》这个成语故事,并对其有了初步的感悟。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赵括的人物,自幼勤奋研读兵书,对军事策略侃侃而谈,无人能敌。然而,他父亲却警告他,仅凭书本知识不足以应对实战,赵括的父亲坚信,纸上谈兵的人最终会遭遇失败。

4、纸上谈兵读后感(篇1)今天,我读了《纸上谈兵》成语故事,对这个成语,有初步的体会。这个故事说的是:春秋战国时有一个叫赵括的,自幼苦学兵书,谈起带兵打我的事头头是道,谁都说不过他。他认为自己能带为打仗。可他爸爸说赵括只是纸上谈兵,说什么也不同意。

成语故事读后感

1、成语故事读后感一 这个暑假我读了《中华成语故事》,有很深的感受,中华成语故事是文明智慧的源泉,思想文化的结晶。汉语成语,浓缩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,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,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中的一枝独秀的奇葩。

2、《成语故事》读后感1 今天,我看了一本书,叫——《成语故事》。是说的一些因故事而造成的成语。有金石为开、狼狈不堪、身先士卒,都是有名将军、军师。我就讲金石为开这个故事。 李广有一次带百十名骑兵碰到匈奴,李广故意原地休息,让匈奴以为前面有埋伏,一直不敢攻击。

3、《成语故事》读后感1 成语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,汉语言中的精华,传承了中华几千年丰富的历史文化。

纸上谈兵临战身死读后感

今天,我仔细阅读了《纸上谈兵》这个成语故事,并对其有了初步的感悟。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赵括的人物,自幼勤奋研读兵书,对军事策略侃侃而谈,无人能敌。然而,他父亲却警告他,仅凭书本知识不足以应对实战,赵括的父亲坚信,纸上谈兵的人最终会遭遇失败。
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:人光有理论知识是不行地,还要根据实际运用所学地的知识,生搬硬套,生吞活剥地去干,是注定要失败的。
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:人光有理论知识是不行地,还要根据实际运用所学地的知识,生搬硬套,生吞活剥地去干,是注定要失败的。大凡读史之人,都知道战国时赵国有位“纸上谈兵,临战身死”的“名将”赵括,其典型例子这里不再赘述。

《纸上谈兵》读后感

《纸上谈兵》读后感1 而秦国这边,首先,派出的领军人物是白起。白起是谁?是秦国的战神,至今毫无败绩!其次,秦军为了完成整个包围圈,除了诱敌部队以外,竟然出动了倾国之力,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上阵,可见秦国下了多大的本钱。据不精确估计,秦国总共出动了近90万的庞大部队。

纸上谈兵读后感1 这天,我在《汉字里的故事》这本书里看到了一则成语故事——《纸上谈兵》。 这则成语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,赵国中了秦国的计谋,任用了只会夸夸其谈但脱离实际的赵括。赵括接任后,只会搬用兵书的条文,擅自更改规章号令,令军心十分涣散。结果秦军迅速打败赵军,赵军从此走向衰亡。

今天,我仔细阅读了《纸上谈兵》这个成语故事,并对其有了初步的感悟。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赵括的人物,自幼勤奋研读兵书,对军事策略侃侃而谈,无人能敌。然而,他父亲却警告他,仅凭书本知识不足以应对实战,赵括的父亲坚信,纸上谈兵的人最终会遭遇失败。

纸上谈兵读后感(篇1)今天,我读了《纸上谈兵》成语故事,对这个成语,有初步的体会。这个故事说的是:春秋战国时有一个叫赵括的,自幼苦学兵书,谈起带兵打我的事头头是道,谁都说不过他。他认为自己能带为打仗。可他爸爸说赵括只是纸上谈兵,说什么也不同意。

今天,我读了《纸上谈兵》成语故事,对这个成语,有初步的体会。这个故事说的是:春秋战国时有一个叫赵括的,自幼苦学兵书,谈起带兵打我的事头头是道,谁都说不过他。他认为自己能带为打仗。可他爸爸说赵括只是纸上谈兵,说什么也不同意。

造成这样的惨败,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。赵括虽“饱读兵书”,但只会按图索骥,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。赵括断送了四十万大军的性命,自己也死于非命。

《纸上淡兵》读后感作文450字

纸上谈兵读后感1 这天,我在《汉字里的故事》这本书里看到了一则成语故事——《纸上谈兵》。 这则成语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,赵国中了秦国的计谋,任用了只会夸夸其谈但脱离实际的赵括。赵括接任后,只会搬用兵书的条文,擅自更改规章号令,令军心十分涣散。结果秦军迅速打败赵军,赵军从此走向衰亡。

《纸上谈兵》读后感1 而秦国这边,首先,派出的领军人物是白起。白起是谁?是秦国的战神,至今毫无败绩!其次,秦军为了完成整个包围圈,除了诱敌部队以外,竟然出动了倾国之力,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上阵,可见秦国下了多大的本钱。据不精确估计,秦国总共出动了近90万的庞大部队。

打开历史的画卷,那是一个金戈铁马、狼烟滚滚的时代。赵括的纸上谈兵令我仰天长叹!两军阵中,赵括死于乱箭穿身,悲哀!悲哀!秦军进攻赵国,赵王派廉颇为将迎战退敌。秦军几攻不下,于是利用反间计,使赵王听信馋言,调回廉颇,用上了赵括。赵括是名将赵奢的儿子。

今天,我仔细阅读了《纸上谈兵》这个成语故事,并对其有了初步的感悟。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赵括的人物,自幼勤奋研读兵书,对军事策略侃侃而谈,无人能敌。然而,他父亲却警告他,仅凭书本知识不足以应对实战,赵括的父亲坚信,纸上谈兵的人最终会遭遇失败。

纸上谈兵读后感150字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,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,更多关于纸上谈兵读后感受、纸上谈兵读后感150字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。

本站内容来自用户投稿,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与我们联系删除。联系邮箱:835971066@qq.com
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mkbaike.com/post/1621.html

友情链接: